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、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西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医药、特色材料、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鲜明学科特色,尤其在藏药现代化研究、天然高分子材料开发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制备方向成果显著。为进一步提升科研分析能力与教学实验水平,西南民族大学近期正式引入我司HSC-2型差示扫描量热仪,通过精准的差示扫描量热(DSC)技术,为物质相变行为分析、热稳定性评估及化学反应热效应研究提供可靠设备支撑,助力构建“民族特色+科学创新”的跨学科研究体系。
西南民族大学三大核心领域对量热分析技术提出明确要求:
民族医药研究:需测定藏药(如红景天、独一味)有效成分的熔融温度与热焓值,分析炮制工艺(如酒蒸、蜜炙)对成分稳定性的影响;
天然材料开发:研究魔芋葡甘聚糖、竹纤维等天然高分子的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与结晶度,指导可降解材料的性能优化;
教学实验平台:服务《物理化学》《材料表征》等课程,需满足“物质相变测定”“高分子热性能分析”等基础实验,要求设备操作便捷、数据稳定且支持批量样品测试。
传统量热设备存在基线漂移大(±5μW)、低温段灵敏度不足(<0℃测试误差>3℃)及样品用量大(需10mg以上)等问题。HSC-2型凭借±0.1μW热流分辨率、-30℃至680℃超宽温域及微量样品池(最小样品量0.5mg),可满足民族医药微量成分分析、天然材料精细结构表征及教学实验高效开展的多样化需求。
设备采用陶瓷传感器与绝热设计,热流分辨率达±0.1μW,可精准检测低至0.5mg样品的相变行为。例如,在藏药红景天苷的热分析中,DSC曲线清晰显示其在158.3℃的熔融吸热峰(焓变ΔH=126.5J/g),较传统设备(需5mg样品)检测灵敏度提升10倍,满足珍稀药材微量成分分析需求。
低温段(-30℃至室温):采用机械制冷系统,可分析天然油脂(如酥油)的结晶行为,DSC曲线显示其在-25℃的β晶型相变峰,指导民族特色食品的储存温度控制(建议≤-20℃);
高温段(室温至680℃):支持氧化诱导期(OIT)测试,如测定竹纤维基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,DSC曲线显示在空气气氛下210℃的氧化放热峰(较未改性材料延迟30℃),验证改性工艺对材料稳定性的提升效果;
动态扫描模式:支持分步升温、恒温及速率调制DSC(Modulated DSC),可分离重叠相变信号(如魔芋葡甘聚糖的Tg与水分蒸发峰)。
教学模式:内置“标准实验模板库”,涵盖冰的融化热测定、苯甲酸纯度分析等10类基础实验,学生可通过触屏一键启动,系统自动生成实验报告(含数据图表与误差分析);
科研模式:配套专业分析软件,支持结晶动力学计算(如JMAK方程拟合)、比热容(Cp)测定及氧化诱导期(OIT)评估,满足论文发表对数据深度分析的要求。
有效成分热稳定性分析:测试藏药独一味中木犀草素的热分解行为,DSC曲线显示230℃开始出现放热峰(对应成分分解),指导提取工艺温度控制(≤180℃);
炮制工艺优化:对比酒蒸前后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DSC曲线,发现炮制后成分熔融温度提升5℃(ΔH增加8%),验证酒蒸工艺可增强成分稳定性。
竹纤维改性评估:测试碱处理前后竹纤维的结晶度,通过DSC熔融焓计算结晶度从45%提升至58%,为制备高强度复合材料提供依据。
本科生基础实验:在《物理化学实验》中,学生测定水杨酸的熔融温度(实测158.2℃,理论值158℃),相对误差<0.2%,掌握DSC基本原理与操作;
研究生创新实验:设计“藏药炮制前后热性能变化”课题,学生自主优化实验方案,利用设备对比不同炮制时间(1h/2h/3h)的成分热稳定性差异,培养科研思维。
西南民族大学拥有“西南民族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”“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”等平台,此次引入HSC-2型设备后,双方将在以下领域深化合作:
民族医药数据库建设:联合建立“藏药热性能数据库”,收录100种常用藏药的DSC指纹图谱;
定制化应用方案开发:针对天然材料微量、多组分特性,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(如冷冻干燥、微粉化);
学术资源共享:支持学校举办“民族地区特色材料分析技术”培训班,推广量热分析在民族产业中的应用。
从民族医药有效成分分析到天然材料性能优化,HSC-2型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引入为西南民族大学搭建了“特色研究+教学实践”的一体化分析平台。这不仅是对高校科研能力的有力提升,更是校企协同服务民族地区科技发展的积极探索。未来,我们将持续以专业仪器赋能特色学科建设,助力西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医药现代化、生态材料开发等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,为传承民族文化、推动区域发展贡献科技力量。